《无障碍与导盲犬研究》
最后更新于
最后更新于
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是国际导盲犬日(International Guide Dog Day)。世界各地不少国家的导盲犬机构都会在这天举办庆祝或宣导活动,以感谢导盲犬的付出及让民众了解导盲犬的相关知识。
我在障行接触过导盲犬,它们很乖很好撸,和视障者感情深厚。(不过要说明一下,导盲犬作为工作犬不能随便撸,不能打扰它们工作、要经得主人同意。)因为这段有趣的经历,我今年看到PFH治疗犬项目招志愿者时,很快就报名了,现在还差线下培训。
书其实去年年底就读完了,只不过寒假阳过、疯玩后抛之脑后……这本书除了给我科普导盲犬发展事业,还有繁育、选育、训练等养殖知识,又多一些以后可能用到的小技能。思维导图在后台回复书名即有。
本书通过回顾导盲犬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导盲犬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国内外导盲犬机构和导盲犬的相关法律法规。本书重点阐述了我国导盲犬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思路。以高校和导盲犬培训基地为依托,建立国家层面的导盲犬研究机构,配备专业科研人员,培养导盲犬方向的专业人才,是我国导盲犬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无障碍与导盲犬研究》. 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视障者的无障碍出行受三个外在因素影响,无障碍公共设施、出行辅具和社会环境。
有盲道、盲文公交站牌、语音报站系统等。
盲道 (Tactile Paving)是一种表面有纹路的地面指示系统,常见于人行道、楼梯以及火车站台,用于辅助视力残疾人行走,是最常见的视力残疾人无障碍基础设施。盲道可分成长条的行进盲道和原点的提示盲道,行进盲道铺设在直路,提示盲道用在盲道的拐弯、终点或是表示服务设施的设置。
盲文公交站牌(Braille Bus-stop Board)安装后,在站台距路缘石250mm-500mm处应设置提示盲道,其长度应与公交车站的长度相对应,但是很少视障者使用。要么不知道站牌的存在,要么盲道没有配合指引,要么被共享单车等遮挡无法靠近。
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均配备了车载LED显示和语音报站系统,一些城市公交车安装了车载导盲系统,为视力残疾人配送导盲终端机。
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动物。
盲杖(White Cane)是辅助视力残疾人出行的传统工具。通过使用盲杖,视力残疾人能够探查周围1.2米附近的路面障碍以及确定自己的方位。许多国家对盲杖的颜色、尺寸有严格的规定,因此衍生出很多种类。我这几年在杭州看过的盲杖都是银白色的可折叠盲杖,不知道是基础款还是有规定在。国内外许多学者研制了安装有传感装置的智能盲杖(Technological Canes)和触觉替代视觉系统(Tactile Vision Substitution System,TVSS),用科技改善视障者的出行体验。
导盲犬(Guide Dog)是应用犬行为学原理,结合视力残疾人的特征,培训为协助视力残疾人安全出行的工作犬。导盲犬在协助视力残疾人安全出行的同时,还是视力残疾人的忠诚伙伴和情感寄托,是其他工具无法比拟的。视力残疾人使用导盲犬的最早的记载在罗马赫库兰尼姆遗址中发现的公元1世纪的壁画上。1780年左右,在法国巴黎的一家盲人医院首次尝试培训犬用于导盲工作。1916年8月,德国奥尔登堡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所导盲犬培训学校,随后世界各地陆续开设导盲犬培训学校。在我国内地,由大连医科大学和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于2006年5月15日共同组建成立了第一家导盲犬培训机构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但至今内地也只有一家培训基地,导盲犬的数量供不应求。
在美国还有导盲马(Miniature Horses),自1999年伊始,经过适当训练的、管教良好的微型矮马(从地面到马肩峰高度<38英寸)已经被证实是能安全而可靠地为视力残疾人服务的动物。
为了实现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出行,社会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无障碍基础设施、增强无障碍信息传递、提高无障碍文明意识。
这有点地狱笑话,促进导盲犬发展的是战争。一战开始以后,很多德国士兵因为毒气和弹伤致盲,失明人士的数量急剧增加,为导盲犬事业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动力。时至今日,美国的导盲犬事业发展得最好,欧洲很多国家的导盲犬事业也兴旺发达,使用的比例位于世界前列。亚洲只有日本发展较好。
导盲犬国际机构主要是这三个:
国际导盲犬联盟(The International Guide Dog Federation, IGDF)
成立于1989年,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导盲犬机构,总部在英国雷丁。宗旨是通过训练和提供导盲犬为世界范围的视力残疾人士服务。组织成员中欧洲最多,而亚洲相对较少。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日本有9家机构,韩国和以色列各有1家,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各有2家。
国际辅助犬组织(Assistance Dogs International,ADl)
创立于1986年,是一个训练和安置辅助犬的非营利性质的全球联盟。成立时仅有七名成员,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辅助犬行业的权威领导者。它将辅助犬分为导盲犬(Guide dogs)、助听犬(Hearing dogs)和服务犬(Service dogs)。
欧洲导盲犬联盟(European Guide Dog Federation,EGDF)
是一个代表导盲犬使用者和导盲犬服务提供者的全欧洲范围的组织。自2007年起、EGDF已成为一个正式的非政府组织。目前由来自欧洲23个国家的47个导盲犬相关组织组成。
惠光导盲犬教育基金会(台湾)
创建于1991年,是国内第一家合格的导盲犬培训机构,第一个专门培育及训练导盲犬的组织。1996年7月,台湾第一位导盲犬使用者前往日本经过正式的共同训练,成功与导盲犬AggieI配对,成为台湾第一位本土导盲犬使用者。2006年,惠光成为国际导盲犬联盟的正式会员。
香港导盲犬协会
成立于2011年,香港第一家导盲犬机构,并于同年6月注册成为一家慈善机构。协会承诺所提供的服务全部免费,所有计划均坚守国际导盲犬联盟所制定的标准。
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
成立于2006年5月15日,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批准,由大连医科大学和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组建成立。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能够在导盲犬的繁育、培训、应用等多方面提供专业性指导的非营利机构,培训出的导盲犬全部免费交付视力残疾人士使用。目前已培训出170余只导盲犬,分别工作于20多个省市。
国内导盲犬事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缺乏政府主导的导盲犬管理机构
法律法规不完善
资金紧缺
专业人才短缺
科研工作薄弱
公众认知不足
选择的犬种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体型中等,健康状态良好,被毛容易整理;个性稳定,喜欢与人相处,乐于工作,学习能力强。许多犬种适合培训成导盲犬,如拉布拉多犬、金毛猎犬、德国牧羊犬、标准贵宾犬、拳师犬等,或是有计划育种而杂交所获得的新犬种,如黄金拉拉犬(拉布拉多犬与金毛猎犬的杂交犬)。全球导盲犬中,拉布拉多犬因其适应力强、友善、工作意愿高,培训成功率最高,可达50%以上。全球导盲犬数第二多的是金毛猎犬。
种犬的筛选是一个关键环节,优良的遗传基础能够保证犬只的优良性状,为后期培训提供基础支持。培育一只导盲犬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和物力。为节省培训成本,提升培训成功率,需要采用优生的方式,确保每只导盲幼犬的个性稳定、身体健康、聪明、学习力强。评估中需要考察犬只的体型外貌、血统系谱、神经类型、性格特点、生理机能、工作性能等。
幼犬的选育,行为选择和身体健康状况是成为导盲犬的重要条件。有研究表明,幼犬是否能培训成为导盲犬与它的几个可衡量的性格特点有关,分别是适应性、身体敏感性、控制分心的能力、兴奋性、紧张性、可训练性及阶梯焦虑性。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是成为导盲犬的重要条件,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诊断有助于筛选合适幼犬。
导盲犬的寄养是指在幼犬出生45天到1岁之间的时期,让犬到社会上的寄养家庭中去生活,目的是使犬只在幼年时期就习惯和人类亲密接触及相处,熟悉人类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家庭素养,为之后的培训提供基础。
幼犬寄养的具体目的是赋予幼犬导盲犬的资质。一是家庭教育,使导盲犬与视力残疾人成为一家人时,能够成为老实、忠厚、稳重的犬,教育幼犬要养成良好的品行和家庭素养;二是社会化,让幼犬接触到多样的社会。根据年龄和性格,让幼犬接触各种环境,这样才能让它在以后的受训过程中很快地适应环境;三是让更多人参与到导盲犬事业中。
寄养的主要流程为:寄养家庭提出申请寄养幼犬→基地工作人员对寄养家庭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寄养家庭,到基地签订协议→开始寄养幼犬。工作人员会定期访问寄养家庭,以便相互沟通了解幼犬的个性特点,更好地观察幼犬的成长状况,指导寄养家庭教育幼犬,解答寄养家庭的疑问。寄养结束后,寄养家庭按时将幼犬送回基地。
导盲犬的培训是指寄养结束后,经评估合格的犬进人培训期,开始接受导盲犬技能培训。基本原理是利用犬行走时避开障碍物的自我保护本能,通过训练将犬的自我保护机制扩大至视力残疾人,引领使用者躲避障碍物。
训练总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每只犬每天的训练时间宜为1一3小时,每天训练不超过2次,每次间隔不少于2小时。经过评估合格的在训犬应具备引领使用者绕开障碍物、上下楼梯、乘坐交通工具等基本能力,并记住30个以上的口令、7个以上的目的地,真正地实现帮助视力残疾人独立安全的出行。培训前会通过寄养家庭的调查问卷和犬的心理评估测试(Dog Mentality Assessment,DMA)评估幼犬,培训后期亦会收集评估。
视力残疾人与导盲犬共同学习、磨合、训练,让导盲犬适应其生活习惯及环境,并服从视力残疾人指令,引领视力残疾人安全出行的培训过程。学习期为45天左右,学习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是指犬培训成功后从交付给使用者使用到退役的时期,服役期的时间根据每只犬情况而定,一般为5-10年。使用者利用导盲犬出行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并爱护导盲犬。
(1)出行时必须携带使用者的身份证、残疾证及导盲犬的工作证。
(2)使用者完成共同训练后,在回到居住地开始使用导盲犬出行的三个月内,或在居住地外使用导盲犬出行,必须有健全人陪同。
(3)在没有健全人陪同的情况下,导盲犬使用者不得在户外散放导盲犬。
(4)使用者在使用导盲犬的过程中,应信任和跟随导盲犬行进,但在感知危险的情况下要及时做出调整,必要时应寻求他人的协助。
指导盲犬的服役期结束。导盲犬退役后,通过培训机构将退役导盲犬送回寄养家庭或志愿者家庭养老。退役犬养老过程中,定期了解犬只情况,保证退役犬养老生活的质量。退役标准为:
(1)导盲犬在服役期工作技能退化(约50%),经评估不能引导使用者出行时,应退役。
(2)导盲犬出现特殊病症或意外情况,经评估不能正常引导使用者出行时,应退役。
(3)导盲犬到达退役年龄(10岁左右),应退役。
犬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为满足犬健康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需要注意按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合理搭配日粮。禁止饲喂鸡骨头、炸鸡排、兔架、鱼刺等尖锐不易吸收的食物,大葱、洋葱等易使犬引发疾病甚至中毒的食物,以及对犬牙齿和骨骼发育有害的食物。保证犬能喝到新鲜卫生的饮用水。调教犬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犬养成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坏习惯。
导盲犬要有固定的休息和饮食场所,定期为犬洗澡、梳毛、修剪指甲、清理眼耳分泌物,用品及饮食器材随时清洗,定期消毒。
日常对导盲犬进行健康检查,包括精神状态、饮食情况、被毛状态、皮肤状态、五官状态、排泄物、身体变化等。
导盲犬在脱掉导盲鞍和工作服之后和普通的宠物犬一样,可以与人或其他动物进行互动、游戏,可以自由地表达天性。导盲犬可在每日正常导盲工作的运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运动量,保证每天有足够的运动,但运动不宜太剧烈,以免造成骨骼和肌肉的损伤。
视障者应当在各个阶段与导盲犬建立良好的联系,公众对导盲犬应该严格遵循“四不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