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商务印书馆《汉语世界》的访谈及背后-2023
最后更新于
最后更新于
临近障行无阻的的时候,商务印书馆《汉语世界》杂志的风帆在知乎找到我,想做一次关于视障旅游的访谈。自从我在互联网各个角落记录我的经历以后,这种事我逐渐习以为常。不是自己影响力多大,是视障旅游乃至无障碍领域太小众呐,全网能找到的信息并不多,很多研究者一搜就到了我这里,之前还有过以为我是视障者的乌龙。电视采访之前浙江新闻台找过我们,杂志访谈,我还是第一次碰到。我和他约好在一个周末完成了这次对话,然后断断续续提供些信息,这两天当当当档,文章出来咯,感谢他这一个月的努力了~:
之前我被“汉语世界”这个名字深深地迷惑到,又是商务印书馆出的、又是汉语,应该是中文写的吧,结果风帆给我发过来的是全英文的文章(还好我的六级没白考啊)。他说因为杂志初衷是给歪果仁学中文了解中国的,所以用英语写作。学到了。
因为我前五年的经验和碰壁,我不可避免地传达出我的担忧和丧气情绪;而文章的另一个受访者、老朋友守心旅游的负责人李勇哥,似乎和我不谋而合……于是乎,文章笼罩着一种纪实文学淡淡的忧伤,标题就叫"Visually Impaired Tourists Still Face Barriers"(视障游客仍面临障碍)。不过确实,视障旅游,亦或是无障碍旅游还很难做,无障碍需要整个社会的推动。即使杭州开了亚残会,改善了一些环境设施,无障碍,还有很长一步路要走。
上面我不是说我断断续续提供些信息嘛,下面就是我在访谈后提供的细节补充。回想当年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在这里备个份吧。
备份:细节回答
1.您的年龄
我00年的,今年23。(00后耶)
2.您说现在的学生对于公益社团没有以前积极了。那么在您当时障行的成员有多少人?每位成员有具体的分工吗?现在的成员又是多少人呢?
我当时障行有16个人,我这代二代目7人和培养的三代目9人。人员分工为财务(管理项目资金)、人力(视障者、志愿者等社群运营)、媒体设计(新媒体账号运营、视频制作、活动拍摄记录),我则主要负责对外对接。
今天从学妹那问到,现在成员是7个,包含其他项目做不下去了合并进来的成员。社团本来有3个项目,只剩下障行一个了。
3.视障参与者是如何招募的?
刚开始我们主要依靠调研过的视障者的口头相传,将朋友推荐来参加活动。后来社群建立起来了、渠道变多了,有障行视障者社群、通过公众号活动预告文章报名、合作视障者社群(守心、曾有一个上海100多人的社群,已被群主解散)、杭州残联、等等。
4.您提到2020年因为疫情,障行的活动基本都是线上进行的。那么当时具体进行了一些什么活动呢?
那大半年我们主要做社群关系维护,保持社群热度。我们每天晚上10点都在群里分享,二代目有7个人,刚好每周每人轮一天。每个人性格不一样,分享的内容方向能很好错开。当时杭电20年5月就线下开学了,每周五我们线下开完周会后,会跟视障者打群聊电话一起聊天唱歌,甚至玩狼人杀。哈哈我可以把珍藏的图发给你,当时障行的群公告。
5.景区里的盲文普及吗?视障者会去自行阅读吗?如果只是单纯听导游讲解,是否会让他们觉得枯燥?
景区的盲文说实话不多,在杭州我只在西湖十景的花港观鱼看到有一张盲文地图,建设在路边。但是视障者独自行走的话看不清楚,不会留意到那块棕色的东西(对比度低)上有盲文,可能也不会有路人提醒他有张盲文地图。我们办西湖游的时候有设计了这个小环节让他们摸摸,但其实会盲文的是受过盲校教育的视障者,有很多视障者只是上了推拿班的中专就出来工作了,没学过盲文,活动效果一般吧。
我觉得视障旅游和明眼人的组团旅游有相似之处,明眼人旅游很多时候是亲朋好友一起报名参加,在旅游过程中亲友相伴为主;视障者旅游大部分时间在和一对一的志愿者接触,和志愿者交流为主;导游都是一个偏次要的角色。所以我们招募活动志愿者时,会考验志愿者的性格,更倾向于活泼开朗的;在活动前一晚都会进行志愿者培训,培训如何带领视障者走路外还会教和他们聊天的注意点、破冰点。而且导游讲解有点考验导游的技术啦,我大一当西湖游导游的时候,经过一个非典纪念碑,碑上刻着四只手交叉在一起。我在讲解完后引导他们也这样做动作玩玩,结果他们做完动作后像小时候玩的抬花轿,于是他们把一个视障者抬起来了哈哈。
6.您认为视障者旅游规模有限的原因是什么?是盈利困难,抑或是本身出行需求小,还是别的原因?
视障旅游,抑或是障行定义的更大维度的无障碍旅游,市场和社会还没普及这个概念。视障者意识到他们也能旅游的不多,可能也会遭受公众甚至家人的打击,视障者需要出去旅游吗,又看不到,呆家里不挺好?中国视障者有1800万余人,这个基数不小,里面暗藏着很大的待挖掘需求。
只不过大部分视障者旅游太难了,时间不够。大部分视障者是做推拿为生,盲人推拿店的工作时间普遍是早上十点到晚上十一二点,每个月休息两三天,对的每个月……他们来参加活动,基本都是请假来的,我们挑在工作日办活动也是为了让他们请假通过的几率高点。
盈利困难有一定因素,但资金来源是能解决的。残联、公益基金会、企业(全国各省市有残保金政策,30人以上的企业的残疾人就业比例不得低于在职职工总数的1.5%,低于的会征收残保金,但高于的也会给企业发放补贴)每年有大量可利用的资金。大型企业为了维护品牌口碑也会经常投入资金举办公益活动,22年我们就和浙江省肯德基合作过举办“视界的微光”活动。如果能把这些资金充分利用起来,维持项目运营就轻松点了。
7.不知道您对志苏和守心是否了解。虽然一个是公益性,一个是商业性的,但价格差异似乎不太大。您觉得这两个机构有什么不同点吗?
首先成立根基就不一样。志苏旅游在志苏公益慈善服务中心下成立,偏向官方;守心旅游是由几位视障大学生创建的,更加民间。在运营上,志苏的服务中心应该有充足的志愿者群体,(我没接触过志苏,暂且猜测),也方便找明眼人协助运营;守心的运营主要靠视障者,志愿者靠和志愿者协会、残联等联系获得,相比之下更加艰辛。因此志苏能做到定期举办活动、更新频繁,守心现在的举办没有很固定。
您这是说守心是商业性的意思吗,我21年暑假在上海和守心创始人之一的大熊会面过,听他描述他们更像是公益类的,因为收取的费用是旅游过程会产生的费用,基本没有盈利。
8.为了改善视障者旅行的体验,您有什么建议吗?
①加强感官体验:设计旅游路线可以加入更多室外、自然的元素,让他们走出长期呆的室内。加强嗅觉、听觉、触觉的体验,可以闻到花草香、听到流水和老人家音乐演奏、触摸植物或者石碑等。
②融合社交和趣味性:视障旅行能接触到很多新朋友,视障者与视障者之间、视障者与志愿者之间。旅行的开始可以设计破冰的环节,让大家初步了解;在旅途中设计一些趣味游戏,让所有人都能互动,避免视障者整个旅途只和一对一的志愿者互动。
③提前做好规划,并预留plan B:路线调研要做好;涉及到的活动方和商家要提前打好招呼,可以的排练一下;预留弹性时间和应对突发天气/状况的备选方案。之前有残联的朋友跟我吐槽过,某个大学生项目办视障出游没做好联系,在活动当天搞得很乱,这资金给障行办不好吗哈哈。
④最简单也最重要的,将心比心。服务哪类对象都一样,要做到以用户为导向。从站在视障者角度考虑需求,到不对他们施加怜悯、把他们当平常朋友相待。
看着那篇文章,我想起了我们在20年定下的障行slogan:“我是你的眼,带你寻找光和世界”。于是乎公号私用,登录回好久不见的障行公众号,更新了这篇图文。希望我们可以继续走下去,继续说这句话: